“秦汉上林园”城市公墓按照“园林式、绿化式、小面积、大容量”的思路,突出“生态化、公益化、节约化”特征,做到三季有花,四季长青,园区内设有墓穴葬、草坪葬、树葬等多样安葬方式,以充分体现“可降解,无污染,小面积,大容量”的人文建设理念,建设单穴占地面积0.6平方米,双穴占地0.8平方米,可满足辖区内居民30年的丧葬需求。 为了充分体现公墓的公益性质,陵园墓穴销售价格按照保本微利的原则,以不及市场价格的三分之一定价减轻了辖区居民的经济负担。对城乡低保户、五保户、重点优抚对象、城市三无人员、见义勇为牺牲人员实行减免。在日常管理中,积极宣传、引导丧属采用鲜花祭祀、网上祭祀等环保形式进行文明祭祀,逐步规范丧属焚烧纸钱等不文明祭祀行为。
请拨打电话咨询
信息来源:www.xyxrjly.com | 发布时间:2020年01月11日
近些年来,咸阳市大力推行生态殡葬,“草坪葬”、“花葬”等环保殡葬方式走入了人们的视野,但却少有人问津。
城镇火化量逐年提升
农村火化量几乎空白
“火化量逐渐上升。”咸阳市殡仪馆殡仪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称,从2014年咸阳市秦渭两区因周边土地面积减少,开始提倡火化。2015年全年火化量约5500具,而2016年上升为5660具。公益性公墓等使用,说明城区市民对于火化的思想已逐渐改观。
咸阳市民政局殡葬科数据统计,全市共有6家殡葬单位,咸阳市、兴平市、三原县、泾阳县殡仪馆及武功县、乾县殡葬管理所,全年火化区火化量共达8317具,较2012年增长36%。其中,市殡仪馆火化量最多,其他各火化区的火化率也均呈上升趋势。
咸阳市民政局殡葬科工作人员介绍,近年火化量逐渐提高,与城镇化建设进程有关。另外,也离不开殡葬惠民政策。2012年开始对城乡低保对象、优抚对象、见义勇为牺牲人员、流浪乞讨人员、县级以上公安机关开具允许火化证明的无名尸体、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认定的其他需要救助的城乡特殊困难群众等6类人员,凡死亡后愿意选择火化的每人补助1000元。
在此基础上,秦都区、渭城区、兴平市、武功县、泾阳县、三原县等也将扩大受惠范围,将农民火化纳入政策范畴。渭城区农民遗体火化集中安葬的给予2000元补助;坟茔迁移集中安葬的给予1000元补助,使之城乡亡故人员火化率达到100%。据统计,2016年全市享受补助1160人次,发放资金228.69万元。
不过,乾县殡仪馆工作人员也说,“去年火化量80多具,多为交通事故等非正常死亡或无名尸体,而农村火化量基本是空白。”
市民多选择厚葬
草坪葬等少人问津
3月27日上午,华商报记者在咸阳市五陵故园看到,虽不到清明节,市民却陆陆续续捧着菊花前来扫祭。在草坪安葬区,没有一块块竖立的墓碑,如果远看,几乎不会发现这是一块墓区,青青草地中迎春花正开好。在这里,有4个草坪安葬位,却只有1个在使用。
“生、葬是人生最重要的两件事,我接受不了草坪及花葬等安葬方式。”前来扫墓祭祀的李先生说,他已去世多年的父亲安葬于此。“这是一种孝义,逢年过节的祭祀更是寄托思念的方式。”同样对生态葬,“心里也可能过不了感情关。”市民黄先生也表示。
不过,也有市民对生态安葬方式比较认可。“在我百年以后,希望我女儿把骨灰撒入渭河。”市民刘先生说。一名在校大学生王蕾也认为,生态葬比沉浸于痛哭的传统安葬方式更有意义。
咸阳市殡仪馆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称,现今多数的人选择的节地葬是骨灰格存放、小型墓穴安葬的方式,而最节约土地的“树葬”、“花葬”、“草坪葬”等生态葬方式依然难以进入公众殡葬观念的“基础选项”。另外,多处县区大多村民依旧支持传统土葬法,皆受传统观念的影响。
“因为传统观念,大多人都不接受草坪葬,更不用说花葬树葬,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慢过程。”咸阳市五陵故园综合科工作人员介绍,五陵故园占地100余亩,皆为1平方米多的双人合葬墓,而其中不足1平方的双人合葬墓约占50%,而与草坪葬相比,墓穴安葬的价格高出许多。
该工作人员介绍,花葬是将骨灰倒进花坛下方地窖,让其自然溶解。这种安葬方式充分利用地下空间,除去基础建设用地,达到“零占地”,实现真正的环保节地。同样草坪葬是把骨灰埋在土里,上面铺满青草,卧放的墓碑遵循了“入土”形式,将逝者与自然融为一体,回归自然。“由于传统观念的根深蒂固,这种的新型安葬服务少人问津。”
未来公益性公墓内
生态安葬比例达到80%
“改变思想观需要很长时间,并且存在很大难度。”该工作人员说,就拿文明祭祀的落实来说,他们每年想通过赠送免费鲜花,来换取市民手中的纸钱,而市民却认为“不烧纸就不算扫祭”。“想推广新的节地生态理念存在很大的思想局限性。”
“节地生态安葬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。”对此,咸阳市民政局殡葬管理处工作人员介绍,推进殡葬改革,主要是为了节约土地、保护环境,倡导和推行节地生态安葬,鼓励和引导不占或少占土地、少耗资源、少使用不可降解材料的方式安葬骨灰或遗体,更好地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。
该工作人员介绍,现今,立体式骨灰格位葬安葬量稳步提升,但大多人节约土地、保护环境的安葬观念不强,树葬、花葬、草坪葬等生态安葬方式虽认可度不断提高,却因设施供给不足等原因致使安葬率不高。与此同时,公益性公墓建设滞后,部分地区乱埋乱葬、骨灰装棺再葬、墓位面积超标、过度使用不可降解材料等问题较为突出,需要迫切解决。
咸阳市民政局此前曾发布的《推行节地生态安葬的实施意见》指出,到“十三五”末,全市火化区火化率达到50%左右,县殡仪馆和城市公益性公墓全覆盖。建设不同类型的农村公益性公墓和骨灰塔 (堂)300座。而公益性公墓内不占或少占地的生态安葬比例达到80%,重点镇、农村公益性公墓(骨灰堂)达到60%。
推广骨灰撒散、植树、植花、植草等生态葬式,使用可降解骨灰盒。而埋葬骨灰的单人墓占地面积不得超过0.8平方米,双人合葬墓、家庭成员合葬墓等葬式的占地面积不得超过1平方米,鼓励建造占地面积低于0.5平方米的墓位,不立碑或采用卧式碑。
对此,咸阳市市委党校唐爱玲教授称,在土地资源有限,环保问题突出的情况下,树葬花葬草坪葬节地生态安葬有利于节约土地资源,保护生态环境,是一种大趋势。可中国人传统的观念是逝者入土为安,因此更需积极引导宣传,来转变固有的“厚葬”观念。 华商报记者 王蓉